清代位于成都城中心的贡院是在明代蜀王府的基础之上修建的,在东西各开一门,分别名叫东华门与西华门。于是,东华门与西华门之外的街道也就名叫东华门街与西华门街了。今天,神鸟知讯×成都市地志办联合推出的“成都往事”系列报道,为你讲述东华门街的岁月点滴。

▲ 东华门街
在东华门街南端,还有与之垂直的东华门北街与东华门南街,呈丁字形排列。在民国时废贡院,东华门与西华门也就不再存在,并将东华门街改名为东华正街,将东华门北街和东华门南街简称为东华北街和东华南街。清代时贡院已不存,如今,在与之相关的街道名称中,保留下来的就只有源于贡院的东华门与西华门命名的东华正街、东华门街与西华门街了。
如果以清代的城墙作为老成都城范围的话,在清代的前期与中期,东华门处在正中间的位置,所以清代有《竹枝词》写道:“东西南北一城环,四条大街对四关。十字分开详细算,东华门在正中间。”一直到清代后期有了一个四方相通的商业口岸盐市口之后,成都人才把盐市口作为成都城的中心。

▲ 现在的东华正街
今天的东华正街在清代名叫东华门街,于民国时期改为现名,如今位于顺城大街西段以西,与提督街口相对。2003年街道扩建之后,原东华北街和东华南街再加上东华北街北边的大红土地庙街、小红土地庙街一道合并为东华门街,北通玉龙街,南通蜀都大道。不过原来的东华南街与蜀都大道人民东路段的交叉路口要比今天往东一些,这是因为1986年这里要修建物资大厦,而当时的东华南街正在物资大厦的红线之内,因此就把原来的东华南街拆除,向西迁移了16米,修建了一条新的东华南街。在2003年之前,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拐弯;2003年街道扩建之后,就完全拉直,看不到过去老街的路线了。
国医大师
在这古老的东华门街上,曾还住着成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国医大师。在原来的东华南街上,住着我国中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

▲ 郑钦安
郑钦安,即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崃人,长在成都,幼习经史,后从刘芷塘学医,道光中叶行医于成都。郑钦安治学严谨,医技精湛,行医课徒之余,撰成《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均流传于后世。他的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都推崇《伤寒论》,以辨阴阳为主旨,以用生姜、附片等热性药为特色,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被时人称为“姜附先生”、“郑火神”,在我国中医界独树一帜,传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两省乃至全国,声名卓著者如卢铸之、祝味菊、吴佩衡、补晓岚、范中林等。他与他的后继者也被称为“火神派”或“扶阳学派”,至今仍然是成都中医内科的一个特色流派。(来源:据成都方志相关资料整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艾迪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aedi.cn/baike/1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