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pal和ntsc哪个画质好有疑问。由部分网友整理出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关于pal和ntsc哪个画质好摄像头,本站也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帧频(fps)是什么?
许多小白都会把帧频和快门混淆,切记:帧频≠快门。快门是指「每张图像曝光的秒数」,所以如果曝光时间越长,画面就会越亮,反之则越暗。而帧频是指每秒要纪录下多少张图像。
雖然快门与帧頻不能混为一谈,但也绝非不相干,假设你的帧频设定为60fps,那你就必须要使用1/60秒或更高的快门速度。为什么呢? 因为若使用了1/30秒的快门,代表一秒之内你只会有30次快门,如果录像格式是60fps,那每两格就得使用同一次快门所传入的画面,结果与30fps是相同的,但却花费了多一倍的纪录空间,之后想放慢播放速度也不会有60fps该有的流畅。
所以,快门速度设定时必须要比帧频还要快,比如60fps搭配1/60、1/120、1/180……,除非你故意要拍摄长曝残影感,必须使用1/4之类的快门,这时你可以切回30fps以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容量。

网络上常有许多解释,说30fps会比60fps还要多残影(模糊),其实这并不正确,影响画面模糊的从来不是帧频,而是快门速度,真要说的话,应该说「较低的帧频,有可能也会搭配较慢速的快门速度,因而让动态影像较为模糊」。

在这个动图中,15fps和30fps,都使用1/60秒的快門,但並没有出现糢糊。

了解视频的播放场所
不同的播放媒体,有不同的帧频考虑,如标准电影采用的是24fps,在电视播放的标准则是30fps(如果在PAL制的区域则为25fps),但在网络频道播放较不受此限,以最佳视觉呈现来决定即可。
24fps,贴近传统电影的视觉感
至今仍是是电影工业爱用的标准,从胶片电影开始就以每秒24幅(格)画面为主,虽然帧频不高,但可以搭配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人眼对移动对象的视觉残影效果。尽管数字摄影机不再受到传统胶片的限制,却仍保有24fps的拍摄能力,也是进阶玩家的爱用格式之一。
高帧频(HFR)的使用时机
慢动作是表现动感的最佳手法之一,许多摄影机都已经有拍摄升格(High Frame Rate)的能力,从120fps到960fps都有,这一类的素材,就是为了后期的速率调整保留弹性。

帧频越高,可凝结时间的效果更强
60fps其实就已经算是升格,同样30fps和60fps的视频,在拉长至1/2倍播放时间时,就可以清楚看得出流畅度的差别。
为何不直接采用较高的帧频?
60fps的素材视频,如果要放到电影标准的24fps项目中处理,势必得舍弃某部份的画面,但是每秒60格画面该如何取舍? 虽然剪辑软件不会告诉你「没办法」,看起来好像可以被转换,但在这种情况下,画面的流畅度其实会被破坏殆尽,因为60格画面是无法平均分配给24格的,所以一开始就使用与项目符合的帧频,是很重要的!帧频不见得越高越好。
另一方面,当采用升格拍摄(如120fps以上)时,数据流量相对的大了许多,摄影机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单元肯定更吃力,部份机型还可能会有时间限制、不收录声音之类的问题,较中低阶的摄影机为了处理升格,可能会牺牲画质,所以一般状况下,使用普通的帧频(24、25、30、60fps),可以将摄影机的画质效果与续航力发挥到最好。
各帧频的用途
24fps :想营造电影氛围时使用,通常会搭配相对较慢的快门速度,如1/25或1/50,在动作呈现上有动态模糊的效果,但没有时间再放慢的弹性。
25-30fps : 一般情况、无后制需求下使用,如会议或家庭旅游,最适合直出的用途。PAL制是25fps,而NTSC制是30fps。
48-60fps :较高标准的纪录片或广告CF使用,动态模糊较低、但画面格数多,所以较流畅,万一要放慢速度,也还算是有后期调整的空间,是目前专业影音常使用的标准。
90fps以上 :如前所述,帧频越高,后期可以调整的速率弹性就越大。而慢动作的用途还很多,除了可以表现画面的瞬间凝结,如果以手持拍摄的画面太晃,放慢速度后也可以有效减少画面晃动的现象,拍摄远物或微距时很好用。
考虑素材后期的结合
如果没有明确的视频制作要求,使用30或60fps算是最保险的作法,有慢动作需求时再切换至120fps,至少最后以30fps输出时画面会是ok的。应避免中途切换24fps或25fps,以免在后期素材结合时,发生画面感落差的现象,虽然一般人看不出来,但对内行人来说,这会是个不专业的破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艾迪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aedi.cn/baike/2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