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为什么手机银行转账不到存折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关于为什么手机银行转账没有存折,这个网站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苏文力
阳光保险集团总裁助理,金融科技专家,了解经济专栏作家(TA已经入驻了解小程序)
前段时间找材料,不经意间翻出一本存折。恍惚间有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存折曾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沦落到即将消失的地步。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1.电子记账让存折达到顶峰
第一次接触存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给父亲取钱。中国人民银行储蓄所里人多,排队等了很久。看到银行柜员熟练地拨打算盘和紧张的书写账目,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一切在未来都会改变。
刚刚赶上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战略的毕业分配。许多国家部委和大型企业来我们学校招聘人员,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想到在储蓄中心看到的场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
很快就有机会参与工行国家储蓄应用系统的开发。了解银行业务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业务操作的整个过程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风险控制安全。避免人为错账,防止外部欺诈和内部犯罪。
当时银行不需要实名制办理业务,存折是客户唯一的账户身份证明。客户在银行凭证上填写交易要求,并将存折及相应现金交给前台柜员。检查客户存折的真实性,确认凭证上的信息后,进入后续会计处理。
出纳员根据客户提供的存折账户,在大箱账簿中找到客户的账页。根据客户凭证上的交易信息,在银行账簿和存折上完成记账,然后交后台审核员检查核对。确认后,将存折和凭证底部涉及的现金交给客户。
存折作为客户持有的账簿,由银行帮助记账。客户收回后,根据自己提交的凭证交易请求,检查存折记录内容的正确性,清点涉及的现金金额,完成对银行交易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其权益不受损失。
银行账簿和客户存折上记录的交易信息将作为双方下次交易的基础。相当于一式两份的共同合同,掌握在各自一方手中。对方不会接受各自账簿的任何单方面变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银行信息化后,网络柜员操作计算机终端,输入存折账户信息,然后输入交易数据,计算机可以完成电子记账。银行账簿存储在银行计算中心的计算机中,客户账簿打印输出在存折上。计算机保证了两部分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印刷对存折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印刷纸必须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质量,以确保打印机的顺利运行;第二,将磁条附在存折封底,记录存折账户的关键信息,方便出纳员冲洗存折磁条,输入存折信息,大大提高其运行效率。
当时,国内工厂无法生产这种存折。考虑到香港已经实现了银行信息化,存折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银行安排我和储蓄部的一位姐姐去深圳联系香港的供应商。带样品进行检测,果然完全符合要求。
新存折的价格比旧版高很多。随着推广使用范围的增加,对新存折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发展趋势的机遇,迅速在内地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出质量相同的存折。随着竞争格局的形成,价格迅速下跌。
我们开发的系统于1987年上线。新存折改变了原来柔软的老式形象,变得挺括、美丽、时尚。计算机打印的会计信息清晰准确。客户欢迎这种带磁条、印刷质量极高的新存折,对银行业务处理时效性和质量的大幅提升更加满意。
各银行看到了计算机应用带来的竞争格局变化,都加大了电子记账应用的推广力度。由于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一些地方信用社难以快速跟进。干脆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宣传策略,门口挂着“纯手工记账服务”的牌子。结果自然成了大家饭后的笑话。
2、网络自助化使存折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银行陆续从国外引进自动柜员机,为此推出了ATM卡服务。客户可以用这张卡在ATM上完成账户交易。银行还先后开展了代理企业支付工资、代理客户支付水电费等代理收付业务。不需要存折的认证介质,也可以记账客户账户。
这部分非存折认证交易记录在银行电脑上,但不能及时反映在存折上。为了将银行记录的完整交易细节同步打印到存折上,客户需要到银行进行补登折处理。存折帮助客户及时了解自己账户资金的作用,慢慢失去。
上世纪末,工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网络信息技术也发展迅速。借助国家储蓄实名制的推广和实施,创新推出了所谓的“一通”产品,将本外币和定期活期融入存折,并在存折上展示客户的所有会计信息。
在此期间,有一个小插曲,两个台湾人来访,自称带来了一套来自日本的最新专利技术。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二维码。为了降低存折本身的成本,他们建议用二维码代替存折上的磁条。还建议将定期存单上的主要信息写入二维码,然后输出打印到存单上,以支持扫码输入,减少柜员的操作。
演示表明该技术简单实用,非常稳定可靠。但是有两个应用障碍。一是需要在网点配备能够支持二维码打印的设备;二是需要配备识别二维码的扫码器。当时我们刚刚完成了磁条读写、打印机等终端设备的配置,存折价格成本也不是问题。
与支持二维码应用的打印机和扫描器相比,整体成本没有优势。随着“一通”的普及,存单逐渐退出市场,快速输入存单信息的需求自然消失,二维码应用带来的收入难以覆盖巨大投资。
我从心底里喜欢这项技术,不愿意放弃,积极思考其他创新机会。还设想请厂家在手机上增加扫描功能。最后大家都觉得没有条件,就暂时放下了。当我再次接触到二维码时,已经是微信扫码时代了。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选择基于网络自助交易。PC机的初始使用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活期账户上,办理定期存取、基金买卖、转账汇款、会计查询等业务。大多数涉及支付服务的人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
有了互联网和银行卡,人们去网点的次数大大减少,存折根本无法反映他们账户的最新情况。即使去网点办理业务,年轻人也不带存折,而是用银行卡作为证明自己身份的媒介。存折的身份识别功能越来越可有可无。
鉴于此,银行推出了对账簿和银行卡的服务产品。取代存折和银行卡的组合。
对账簿看起来像存折,但没有身份认证,这个功能是由平台的银行卡完成的。对账簿仅限于打印和显示银行账簿中客户的交易细节,方便客户保留和查看。
针对大多数客户通过网络自助运营的情况,银行推出了短信提醒服务,帮助客户及时掌握账户的变化,帮助银行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和隐患。只要账户发生变化,给客户发短信,告知账户发生了什么交易操作。
银行还为客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每月形成电子对账单,供客户在线查看、检查或下载。由于客户可以比存折更及时、更准确地获取交易信息,因此客户无需持存折到网点打印。存折的对账功能失去了意义。
移动支付在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得到了普及。大多数客户通过操作手机银行办理账户交易,存折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银行的实物管理成本很高,因为存折是有价单证。从性价比来看,银行考虑取消存折服务是合乎逻辑的。
经过一系列的营销推荐活动,大多数中青年客户选择使用手机银行支持银行卡产品和服务。老客户,但还是会用原来的习惯,持存折到网点办理业务。银行继续为这些客户提供原始承诺的服务。
三、安全是创新的首要任务
信誉是银行最宝贵的资产,维护和提高信誉是银行创新必须始终考虑的重点。用计算机代替手动操作,大大提高了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自助服务减少了中间流程,避免了柜员操作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和犯罪风险。所有这些都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银行永远不会想通过在客户账户上手脚谋取利益,但可能会出现会计处理错误。有些客户不放心,下载或打印银行交易的细节,仔细检查银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银行的工作,帮助银行防范可能的错误风险。
在手工记账时代,这检查了柜员面对面的交易操作质量,更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检查检查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整体安全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保护其他客户的利益。
银行IT人员每天处理计算机,有机会通过技术手段更改客户账户,或非法获取客户账户、密码等关键信息,窃取客户资金。银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团队可能出现错误,导致产品和服务缺陷,给客户造成损失。
攻击外部网络黑客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风险。黑客可能会攻击银行系统、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目的是获取客户账户和身份识别数据,然后伪装成客户本人,借助网络窃取客户资金。
政府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银行在组织岗位设置、制度流程管理、防入侵技术、客户宣传教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努力打造三维组合防控网络,确保客户账户安全。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客户的自我风险防范意识。
客户应谨慎使用银行提供的产品,保护其隐私数据,及时监控其账户的资金趋势。许多老年客户采取保守的应对策略,拒绝跟进银行提供的网络服务。其本质是担心自己难以适应要求,担心账户资金损失。
在人工智能时代,银行增加了人脸、声纹、指纹等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功能,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提高了客户服务体验。未来,当客户与银行打交道时,他们将逐渐不需要携带身份证、存折、卡等实物证明。
存折曾经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历史使命将结束,让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产品,如移动银行。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其本质是努力赢得客户的信任,让客户感到进步。
创新不仅给客户带来了更好的服务体验,也打破了原有的系统稳定状态。任何考虑不周都会留下安全漏洞。犯罪分子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武器和能力,千方百计寻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银行必须把风险控制安全作为所有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未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艾迪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aedi.cn/baike/6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