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有哪些)

最近,许多读者对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有疑问。一些网民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回答你的疑问。小说的三个叙事角色是什么?这个网站也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有哪些)

一、澄清结构思路题相关知识

1.高考结构思维的考试侧重于“梳理”,考试方法有两种:

一是直接考察,梳理结构思路;

二是间接考试, 梳理人物情绪(心理)变化。

2.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

分 类

特 点

纵向思路

时间顺序

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注重反映过程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横向思路

总分式

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分别叙述

对比式

纵横交错式

3.组织散文材料的方式:

① 在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 组织材料从空间(场景)

③ 以物体(观察点)为中心的组织材料

④ 以情感或理解的过程组织材料

⑤ 组织材料从实到虚,层层深入

二、如何确定结构思路问题

题干示例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来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和外国人围绕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和立意上独树一帜。

本文描述了作者和外国人围绕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和立意上独树一帜。请结合全文欣赏。

本文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篇文章是怎么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作者描写××但是,从另一边开始,这样安排材料好吗?请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多少张图片?这些图片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文章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请分条列出文章情绪发展变化的情况。

作者围绕××写了什么?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思路”、“构思”、“组织”、“变化”等词

三、如何回答结构思路问题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思想的变化,进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答案要点

外部游踪:出家门-小径-荷塘 (赏荷塘)-家:空间顺序的圆形结构情感思维:不安静-寻找安静-得到安静-失去安静:内部情感变化的圆形结构。

答案启示

首先,很明显,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游记散文。既然是游记,就需要找游记:勾 画关键句“带门出去”“一条僻静的路”“用这无边无际的荷塘月”“不知不觉就是自己的门”,文章的脉络结构就出来了。

其次,针对情绪变化,寻找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如“心不安静”、“是自由人”,然后揣摩作者的心理感受,提炼出来。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主题。

童年随之而来(节选)木材 心

回家啰!

走出山门,回头一看—睡狮庵,庵是小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但我却是一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地生活。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仓书。当时,尤其是我家,“禁书”范围很广,连唐诗宋词都不允许上桌,说:“还早。因此,一本书《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话“雨过天青云开处,人色做未来”,我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原卷就是这样。编者注:“朗朗上口”。有一天,对着案头的一个青瓷水盂,不知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然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能吟风弄月,丧志!“一肚子闷闷的怨气,这个暗粉丝的书房是下不完的雨,晴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子上写了一个“逃跑”,怎么逃跑,没有策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着解缆起杆,我突然想起了睡狮庵里的一碗!那个饭碗有起源——我不想吃斋。老法师特意给了我一个名窑的小盂,很可爱,盛来的饭好像很好吃。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念了一遍:“雨过天青云的开处,以人的颜色做未来。”母亲说:

“是的,是越窑,这个叫做“注”,这个颜色特别好,只有大和尚才能拿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坏了。”

每次饭后,我都会去泉边洗,藏起来。临走的那天晚上,我用棉纸包好,放在枕边。没想到,早上被催起后,我头晕目眩,看着大家忙碌。我忘了把碗放进笼子里。我只是忘了它。偏偏在船要起杆的时候,我突然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妈妈知道我想什么都忘不了。忘记的唯一方法就是那东西到了我手里。

“回去可以买,一样!”

“买不到!不一样。“我似乎很清楚那是一无二的。

“怎么办,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到庵里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吗? 我走过跳板,爬上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着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惊呆了,然后吱吱作响,但是没有人上岸劝我拉我。他们都知道只有我妈妈才能让我离开树桩。母亲什么也没说,轻声叫船夫,赤膊男孩穿上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上吱吱作响,各找乐子,下棋,打牌,吃瓜子,有的打开和尚赐予的斋佛果盒,让我回船吃,我摇摇手。这个海滩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五色的小石卵,深绿色的蜗牛,绿色和透明的虾。。。我后悔了。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时间。

鹧鸪在远处大喊大叫。晚上下雨。

是那个年轻船夫的声音——来吧..来吧..但是没有人。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路,两手空地冲近,我觉得不祥——碗不见了!找不到,或者打破。

他傻笑着伸手入怀,从斜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个碗,棉纸湿透了,他脸上没有汗——我双手接过, 谢了他。拿着它,走过跳板…

摇晃了一会儿,渐渐闻到了桨声,碧波像一条大软缎,荡漾着伸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曳者的断断续续的声音,显得异样宁静。我不想进舱,一个人坐在前舷。晚上下了大雨,听到了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中倒影生动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妈妈为什么不来呢?

河越宽,山也平了,我想洗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就在水面上。他们用碗舀起河水,顺手泼去。太阳像珠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站起来,可以扔得更远——我一脱手,碗就飞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漂浮着,漂白着,渐渐远离船后… 看着看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

对妈妈说…船夫。

妈妈出舱,端着一盘印饼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的,就是沉了,以后有人会捞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别想了,吃完进舱喝热茶…

以后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这是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事情在我的生活中真的很多。比越窑更珍贵的东西和人都一个个脱手了,有的甚至碎了。

那时候,浮漂的漂白,随之而来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倒影)

【注】 盌(wǎn),一种开放而深的食器。也被称为“碗”。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全文分析了“我”的心理变化。

试题判断:题干中的“全文”、“情节发展”、“心理变化”等词表明,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察文本的写作思路。

借鉴思考:借鉴教材《荷塘月色》情感思想变化的提炼过程。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现忘记带心爱的东西,固执任性的“我”坚持要拿回来,拒绝妥协。

②等盌时, 心生悔恨,得了之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去之后,“我”觉得很难面对母亲和船夫,既遗憾又自责;母亲的安慰和教导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我”的心理变化,我们需要观察全文,掌握文章中主要情节的变化和发展。

明: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的思路多为“纵向思路”中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常用于时间或情感。本文题干中的“情节发展”表明材料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心理变化”暗示情感线索。

审查:阅读全文,按行文顺序圈画,总结与“我”相关的情节,然后抓住本文的线索,包括时间线索和情感线索,关键是在时间线索下分析“我”的心理状态(情感线索)

理论: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的兴奋;发现忘带,固执任性地拿回来,不是因为即将开船和公众 人们等待和妥协;等待时,他们后悔耽误了人们的时间,麻烦了船夫;当我再次得到这个碗时,我感激船夫,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省;当朱飞走时,他对朱的遗憾和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母亲的建议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技能点拨][技能点拨]

“四字”法可以用来澄清结构思路题:

明确文体, 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风景,还是阐明哲学,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同类型的文章、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审读段落, 明晰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这些 作者经常在当地安排中心句,以发挥总领导或限制内容的作用。找出中心句 之后,对每一段的表达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每一段进行总结,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标记段落的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揭示文章 章的内在脉络

概括段意

直接考察: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在划分层次时,有线索, 如时间线、空间线、情感线、事件线等,找线索,线索出来,层次出来, 澄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在划分层次时,有线索, 如时间线、空间线、情感线、事件线等,找线索,线索出来,层次出来, 文章的结构思路已经澄清。同时,还需要注意前后衔接、勾连和照应 语言标志;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具有不同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无明显信 利息段落应通读全段,找出一般句子或关键词,分析并合成段落意义。这些 没有时候,要考虑句子之间的关系,先分层次,总结各个层次的意思,然后综合考虑间接考试:结合文章的层次背景,找到表达情感思想变化的词(文章中没有,需要 总结自己),组织合理的顺序

运用模式,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2:(分条)①……②……③……

划分层次,

答题模式一: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四、模拟训练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所有问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踏上旅程。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踏上旅程。有的是因为生意,有的是因为检查,有的是因为疗养,有的是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的是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旅行是多种多样的。脱离日常生活环境,从平时开始 在习惯性的关系中解放,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解放的喜悦。有些人旅行是为了逃避生活。这种解 放置甚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有一种流浪的感觉。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漂 泊感中有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能计算多少公里的距离无关。每天,即使你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公司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 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一清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 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 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 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 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反观自身。旅行正是人生 的缩影。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 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 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 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中作者分析阐发了“漂泊感”“遥远感”这些人人都有却不易察觉的心理感受,引导读者从特殊的视角去透视人生。

B.作者在文中不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逃避人生的旅行,更热情赞扬了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的“ 真正自由的人”。

C.“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强调旅行者只有真正懂得体味旅行,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 D.本文以习见的旅游为话题,将深邃的人生感悟熔铸在文中,语言凝练而耐人寻味,富有思维的张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答】

1.B(B 项“旗帜鲜明地批评”“热情赞扬”不妥,另外对“真正自由的人”的理解不当。)

2.①作者之所以说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是因为旅行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②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旅行中的好奇心使我们不能深入事物,了解事物;③旅行的伤感使我 们不会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感受。

3.①内容上,把旅行当作人生来剖析,将人生道理用旅行来说明,从而对旅行和人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强化了主旨;②结构上,前后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③表达效果上,用旅行作类比(或 比喻),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化抽象为具体,阐述人生道理更具体,更深刻,便于理解和接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解析:选C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

2.(句段作用分析题)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②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

3.(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对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这些写出了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写秋鸟,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众,而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

解析:选AA项,“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不属于“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

5.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5分)

答: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森然列阵,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赞赏、喜爱之情。

6.(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题)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美的体现)①风景美。天气疏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③生态美。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2)(情感)本文通过描绘查干湖的秋天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

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

C.文章第④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解析:选CC 项,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

8.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指出芦苇在民间及诗词中的说法不一,引用诗词描绘的画面美,与家乡人的认识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芦苇的回忆与描写;②结构上,既点明题目,又总括全文,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9.[层(段)意概括题]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6分)

答: 

参考答案:芦秆可以用来编织成炕席,炕席可以供自家用,还可以扛到集市出售,得一笔额外收入,保障一年的油盐和孩子的学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4分)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须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

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段,说明人类应该懂得倾听的道理。

B.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不客气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C.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D.作者正反举例,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绝少。

解析:选DD项,依据文意,作者举例还有一个目的:说明倾听的“魔力”。

11.第一段写了“我”在当初对“倾听”的理解,作者有何用意?(5分)

答:  

参考答案:①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话题;②写自己对“倾听”的误解,为后文写“倾听”的重要性做铺垫。

12.(理解句子的含意题)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6分)

答: 

参考答案: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子在不断扩大,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和别人交谈,倾听别人谈话,并达成心灵的共鸣,就显得难能可贵,简直就是“心灵的艺术”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4分)

暮雨乡愁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

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

,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解析:选AA项,从第①段的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

14.(理解词语的含义题)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参考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15.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4分)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象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是全文中的总领句: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

C.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色,“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形,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位。

解析:选CC项,作者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描绘的是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描绘的是风之色。

17.(表达技巧鉴赏题)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5分)

答:  

参考答案:①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形的风拟作媒婆,一川一川的稻花竟也有“隐私”“风情”。②自然风物被赋予人情,更生动,更易于被理解而感染读者。

18.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风能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②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③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至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④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4分)

桐花满地

雪小禅

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我差点儿泪湿眼眶。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

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所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画横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和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解析:选D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0.(语言特色鉴赏题)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5分)

答:  

参考答案:①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具体表现是精炼、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表达上朴素、大方、自然;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②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韵。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没有“刻意”为之,却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上意韵浓厚。③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抒发了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零的伤感之情。

21.作者对桐花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概括。(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初见桐花“不喜欢”;②青春年华时见到桐花感到“惊艳”;③后来不见桐花“惶惶然”;④重见桐花的“欢喜”;⑤感悟“桐花万里路”(期待并相信“桐花万里路”)。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14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

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

解析:选CC项,从第五段的内容可知,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之外还可补贴家用。

23.(物象作用分析题)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全文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②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③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24.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6分)

答: 

解析:第一种观点,回答时应突显“平凡”,由点及面,归纳总结出父亲的共性特点;“小事”不小,承载着父亲的行为举止。第二种观点,回答时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三个角度,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淳朴。②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卖钱养家。③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①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②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③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爱。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4分)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

①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④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⑤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⑥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

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⑦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⑧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2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B.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

C.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D.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选DD项,文章没有多处使用借代手法。

16.(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乡土;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

27.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小书”指在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中所学的书本知识。“大书”运用比喻手法,指的是丰富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艾迪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aedi.cn/baike/95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5日 上午4:55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5日 上午5:13

相关推荐

  • 林心如什么星座(林心如什么星座的霍建华什么星座)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林心如的星座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这个网站已经为你找到了林心如霍建华的问题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Marilyn Rubyi我不是很温柔·林心如对待爱情,慢一点,才是认真的态度。 如果你摊开你的手,你会拥有一切 5月20日,林心如和霍建华在微博上宣布了他们的兄弟姐妹关系,两个月后,7月5日,林心如和霍建华宣布…

    百科大全 2023年 4月 6日
    00
  • 中国十大辟邪佛珠(辟邪最好的珠宝)

    文玩手串,大多都有一些美好的寓意,还有一些更是有着辟邪驱灾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易经文化和儒释道文化,都会把一些不好的说为邪,而且古人都迷信,他们认为遇到不好的东西都是有原因的,需要用特殊的东西来驱邪。所以,很多手串也就有了这个寓意,很多人会把手串挂在病人床尾,寓意有驱散病魔的作用。那么在文玩圈里,辟邪驱灾的手串,有哪些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

    2022年 11月 10日
    00
  • 摩托车提档需要什么手续(摩托车提档需要什么手续多少钱)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摩托车提档需要什么手续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这个网站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摩托车大概每个人都不会感到奇怪,从小到大,街道,农村城市国内外都能看到大量的摩托车,摩托车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作为机动车也需要驾照才能驾驶,那么如何驾照摩托车呢?接下来,你可以看看小编的介绍。 …

    百科大全 2023年 4月 3日
    00
  • 十大最好吃的雪糕(十大最好吃的雪糕图片)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十大最好吃的冰淇淋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这个网站已经为你找到了十大最好的冰淇淋图片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被公认为性价比最高的五种冰淇淋,老冰棍上榜,吃过的一定有孩子! 每个人都喜欢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各种食物。现在已经进入九月,天气越来越凉爽。然而,凉爽的天气并没有抵…

    百科大全 2023年 2月 24日
    00
  • 我想开小型加工厂(我想开小型加工厂投资10000挣钱快适合女士)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我想开一家小加工厂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至于我想开一家小加工厂,投资1万元,快速赚钱,适合女士。这个网站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日收入在1000左右,虽然在当今社会并不多,但很多普通人却很难实现。特别是一些农民工,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依靠苦力,就很难依靠工作来获得这种收入。 所以作为一…

    百科大全 2023年 4月 1日
    00

站长QQ

740100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740100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