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经-金文
象形字,金文字形下面是支架,上面是竖向的丝线。
经相对于纬,标示南北的方向。人体比较重要的脉络也叫:经络。
佛学里,经是佛说的(《坛经》是个例外);论是大德说的;疏是对经、论的注释。
儒家和佛家都有十三经,因为十三在中国是吉利、高贵的数字,不过在西方却是个凶数,据说是犹大惹的祸。
元代高僧溥光有首题草堂诗:“草堂名刹岁年深,三藏谈经事莫寻”。回忆的是鸠摩罗什当年译经的事。
佛教传入中国,译经的过程就是个中国化的过程。比较明显地分成了西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和大唐玄奘的“五不译”两个时期。
道安时代,佛教初入,能传播的经书不多,这对占据高端智力资源,形成传教的氛围不利,所以在尊重原作这件事做了取舍。“五失本”是舍,“三不易”是留。但很多翻译给后人留下了难题。比如佛学里的“识”,翻译成了“识神”,我们中国人读起来就自动忽略了前面那个“识”字,而把后面的神字和灵魂联系起来,因为这很符合中国人“身死寿尽但魂存”思维习惯。
玄奘很谨慎,对原著的传达要更准确,“五不译”基本上把对原著的尊重做到了极致。但他是玄奘,别人做不到。
鸠摩罗什承道安的风格,也是多用意译和删繁就简,罗本和玄奘本的《金刚经》相较,少了有三千字。不过罗什也是世上的唯一,“和尚摸得,为何我摸不得?”——罗什的舌头可是成了舍利的。

[AI禅师100]-007号-如果能有这样的书房,皓首穷年也无妨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艾迪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aedi.cn/fenxiang/8933.html